喝茶的二十个秘密,昆布茶
2023-04-16
喝茶离不开茶汤,谈论茶道同样离不开茶汤。茶汤是茶叶冲瀹后的茶水,茶与水相交融,水即是茶,茶即是水,两者不即不离,密不可分,因此称作“茶汤”。的诸光禅师说:“茶汤里有佛教”,这证明了茶汤的真谛。中国赵州的和尚在接待和尚时,往往只说“去吃茶”,得到的也只是茶和汤的千篇一律。此时,这里的茶汤已经超越了茶制品、水制品、茶具、冲泡方法等物质层面。直达心源,直面真我,直接体现茶道精髓。简而言之,茶道就是泡茶和煲汤的方式。茶的光泽、香气、滋味、韵味,称为茶、汤四相。茶的味道有甜有苦,有轻有重,有厚有薄,有嫩有软,有滑有难。对汤味的要求:入口清淡,舌触柔软,喉嫩,口滑,回味甘甜。淡、甜、滑、软、嫩、浓,称为茶汤六味。此外,茶汤还有九德、九香、八雅、七情、四气。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茶汤的特点虽然复杂,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茶汤四相”和“茶汤六味”,即探究茶汤的相和味,以了解茶汤的真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红花茶的功效与作用》,佛陀称“我、人、众生、长寿”为“四相”,说:“菩萨,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长寿相,则非菩萨。”他还在一首歌谣中说:“一切表象都是假的。不见则已,不见则佛。”所有相包括世间各种相,包括茶、汤四相。可见,从禅的角度来看,茶汤四相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属于生死法,因为终将归于寂静。喝了一杯茶汤,它的“相”就不存在了,也就没了。茶的六味也是如此。喝完一杯茶汤,我们对茶汤的味道会逐渐淡去,最终变得沉默。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茶汤明明有色、香、味、韵四相。怎么能说是假的呢?并且可能不止这四个阶段。应该有84000个相位。不同的性格在喝茶汤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是茶汤出现的根本原因。茶的六味也是如此。可能不止是淡、甜、滑、嫩、软、稠这六味。应该有84000种口味。不同的人喝茶汤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应该如何讨论汤的“相”和“味”呢?或者怎么理解眼前的茶汤?我们还是觉得应该从佛教经典中寻找答案。《妙法莲花经.药草喻品第五》,佛陀说:“如来说,一个对另一个视而不见。所谓分相、分相、相消。”“如来是盲法。所谓相生相灭,相生相灭,毕竟涅槃总有死,最后空无一物。”这个说法很神奇,立刻把我们从茶汤的四相六味中解脱出来,领悟到茶汤的真谛。这里说的“一味一相”,就是寂静之相,禅味之相。所以茶汤虽然有“四相”之分,但其实只有一相:死相。我们认为茶和汤有四相,这是我们内在坚持和差异的结果,也就是《金刚经》中提到的“我、人、众生、长寿”四个分离的心。首先,品尝茶汤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其次,不同的性格在喝茶汤时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是茶汤的众生性;还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我们喝茶汤,为了修心养性,为了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就是长寿相。可见我们以前喝茶汤,其实都是在茶汤四期的生死轮回中纠结,没有休息,无法安心。如果能摆脱“我、人、众生、长寿”这种根本的四相,那么茶、汤这四相也就不存在了。这时候只有一个阶段:沉默阶段。《唯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佛陀只赞菩萨,说:“虽白,循沙门清净法,虽在家,不触三界;秀妻,常练梵文;现有的家眷,总是乐于远离;你虽然穿着宝衣,却对爱人要求严格;
如果我们能彻底抛弃“我、人、众生、长寿”四相,带着尊重、平等、喜悦、平和的心态,喝下面前这碗茶汤,其实只有一种味道:禅与悦。这时候茶味就是禅味,禅味就是茶味,茶和禅是相互牵扯的,禅和茶不是一回事。这才是真正的“茶与禅”,即茶汤的禅味。所以我们认为“一相为盲”可以更好的讨论茶汤的特点以及我们喝了茶汤后的感受。“一”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量词,它还代表了时间、空苦荞茶品牌间乃至世界的现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时”、“一相”、“万法归一”、“道生一”、“天清地平”、“我道相合”。正如佛陀在《妙法莲花经》讲道中所说:“佛陀用这个比喻来方便启示。各种文字,一种说话方法。佛陀的智慧就像大海的智慧。我充满了世界。法盲,苦练。比如丛林,草药和树木。它的尺寸越来越好。诸佛的佛法,永远是盲目的。让世间万物通用。逐渐练习,你会得到果实的。”这样,从禅和茶的角度来看,“一”就像在茶汤里一样,是现实,是基础,是我们自性的体现。那么,茶汤的“一相一盲”到底是茶汤的真谛,还是说到底?对此,我们仍有疑惑,所以想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凭借今天的非凡胜利,证明在座各方的德行和同门弟子,以探讨茶汤的真谛。
相关文章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