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绿茶,松溪绿茶
2023-04-16
在苏州一大早吃茶,在苏州人那里,已成了神圣的仪式。一个人在家里吃,冬天守着火炉,夏天守着树荫;几个人在外面吃,春天望着鲜花,秋天望着巧云。几个人在外面吃,也可以在巷口,也可以在茶室。,虽然有三三三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称,虽然茶上市较晚,但可以排在酱醋之前。苏州人很少吃酱,一般是夏天。记得夏天的时候,奶奶会端着一个画着金边的海碗,碗周围是粉彩牡丹,去酱油店里买些酱,隐隐约约闪着湿润的红光,叫甜面酱。切一些肉丁,切一些干香草丁,放入煎锅中翻炒。这是夏季美味。现在想来,就是这个过程。先在油锅里翻炒肉丁,加入干香草丁,稍微翻炒几下,然后倒入一海碗甜面酱——翻炒,湿润的红光周围升起白色小气泡。那时我不喜欢吃肉。吃的时候吐了。我选择香草干丁吃。肉丁和干香草丁切成小指指甲大小,蘸酱,很难分辨。后来我八九岁的时候有了一些体会:甜面酱炒肉丁颜色比肉丁深,肉丁颜色内敛,像我们的传统诗词。《干丁》是一首绝句或一首诗。直到夏天,但是夏天过后,我们就很少吃酱了。在苏州人看来,酱是最不能消暑的东西。最后一个东西是一句吴语,意思是。苏州人不太吃醋,但是吃的很多。我以为只有苏州人吃的不好,就像山西人吃醋一样。没想到,鲁菜有烂菜,闽菜也有烂菜。有人说,最会用烂菜的是福建厨师。苏州人吃醋,夏天居多。夏天似乎是一个包容的季节。看来苏州人对酱的忌惮由来已久。夏天经常吃糖醋黄瓜,糖醋黄鱼,或者蘸醋黄螺。苏州人眼红,写不出一个黄字。扫黄的时候到了。任何时候,任何最后的事情都应该吃醋。吃的不对,大不了就是酸!在苏州,只有什么时候喝茶,和什么普洱茶报价一起吃,像醋,也是合适的。我看见一个人一边喝粥一边喝茶。他用茶当菜吃饭,不差,古董——,颇有宋代风味。茶馆从60年代开始就很少见了,只在公园里,叫茶馆。茶楼改名为茶馆后,总觉得没了味道。就像把潇湘馆改成潇湘室一样。有点尴尬,又有点缺钱。在苏州,每个公园都有一个茶馆,有的甚至更多。比较受欢迎的是大公园和北寺塔的茶馆。大公园的茶馆也供应早餐,一碗炸鳝鱼面就不让朱洪兴尝了。朱宏兴是苏州的百年面馆,不能按表。比较高档的有拙政园的茶馆和沧浪亭。其实不管是大众还是高端,关注的都是周边的环境,茶钱以前也是这样,近几年稍微调整了一下,开始买卖环境。2000年夏天,我回到苏州,一个朋友邀请我去怡园喝茶,环境这么好,还要一杯龙井茶也只要五块钱。当然这龙井并不正宗,但还是比花茶滋味长兮兮的。我在北京地坛吃茶,一杯盖碗花茶也要二十五块,还没坐多久,女茶博士们就催下班了。去公园吃茶是苏州便宜,下馆子喝酒是北京便宜。苏州人把吃茶当家常便饭;北京人把喝酒当家常便饭,如果价格偏高,哪能常便呢?我与朋友把两支藤椅从茶室搬出,搬在了长廊上,面对面坐着,吃茶,此刻正是中午,阳光浇银,怡园里没一个游人,我与他打起赤膊,一声不吭,听水边的两三棵柳树上蝉鸣阵阵——像隔壁大姐烧饭烧焦了,用饭勺刮着锅底。怡园的假山石,积重难返,堆叠得太多了,一直为人诟病。有人觉得怡园有暴发户气,但我却不这么看,我觉得怡园像位博学者。怡园是苏州在辛亥革命之前所建的最后一座私人园林,因为它年代在沧浪亭、狮子林、纲师园、留园、拙政园等等之后,造园家就想做个集大成者,这里集来一点,那里集来一点,大成肯定没做到,博学的样子是有了,像给老杜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作笺作注,笺注一大堆,略过它,就能听到夜雨的响、看到春韭的绿、闻到新炊的香、想到黄粱的空,前梦吃茶,后梦吃酒,梦醒后吃醋。我的这位朋友是位画家,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最早从事现代艺术的那一拨,由于地处苏州——受到四面皆山山堵山围的局限,他的名声不大。但我觉得他没有行尸走肉。这么多年来一直画着,画到快下岗了。他的妻子已经下岗,他的儿子把米把糖悄悄地藏起,说以后怎么办呢?那天,他没说这些,只说着王羲之、米芾,像说着自己的家务事。在他身后,武夷山正山小种假山石体上皴出的阳光,使怡园成为一个白热化的园林。怡园的假山石在夏天中午,白得密不通风,这是我以后想到的。 .
相关文章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