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佛教和瓷器的起源
2022-06-29
最近,越来越多的朋友表示他们想向我学习茶,感动的同时也感到压力。偶然间记起梁漱溟老老师的一篇文章,拾起重读整理之后,我大概能知道:该怎么学茶了。.
首先,所谓的茶文化,其实什么都不是,一个空名头,但是真正面对茶,你能有自己感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无非是这样而已。大多时候,人是容易被他人感染的,把别人的感悟也以为是自己的,最坏的情况就是人云亦云,相反的观点都能点头称是。
我自己的经历有点诡异,没有参考。以后有机会再谈。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经历。起初,他们只是喝茶。喝完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喜欢喝茶,于是就想学喝茶。
一个人什么时候应该被认为在喝茶?我觉得是从想学茶开始的。以前叫解渴,跟喝汽水没什么区别。真正喝茶是从你想了解茶的那一刻开始,从你愿意听一杯茶的那一刻开始。
刚开始学茶的人很迷茫。主人说主人的实话,西方人唱西方人的戏。
因此
学茶的第一个层次是形成独立的见解。
不管谁说的好,你都可以认真思考,理解,然后做出判断。我不一定站队,但至少我哪些人不适合喝绿茶有自己的看法。
这个时候,意见是脆弱的,你可能会遇到更权威的茶人,你的意见也会消失。更危险的想法是:算了,你为什么想那么多,就跟着师傅走吧。
为什么儒释道可以发扬五千年?因为后人受到了他们思想的启发而发扬光大。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慢慢形成自己。
第二个境界,回归迷茫。
当你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你就会开始形成自己和圈子,和你的观点一样,和你的观点不一样。
这时影响最大,各种矛盾的说法蜂拥而至,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
对各种观点解释的怀疑,对各种高手的不信任,甚至气馁,认为这里有很多硝烟。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心开始迷茫,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只有当你踏上这条路找到它,只有你的茶陪伴你,那么这将是一次真正的学茶之旅。
第三个领域包括整合。
从这个时候开始,你不会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买书,读书,交茶友,亲近大师。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特别关注,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都会被挑出来。
当你听到相同的观点时,你会感到亲切;当你听到不同的意见时,你会寻找相同的地方;当你听到完全相反的观点时,你会感到疏远。
你原来的观点已经在你心里种下种子,发芽了。你从相同的观点中学习,在不同的观点中经历起伏。种子的根会寻找最肥沃的土壤来增强自己,并在上面长出枝叶来抵御风雨。
扎根的时候,还早。
苦荞茶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第四个境界,弥补不足。
经历之后,我们才能知道世界有多大,才能真正做到虚心求教。
想要更进一步,不仅要靠更多的见解和知识,还要表现出思想逻辑变得严谨,态度变得谦虚。
在处理别人的问题时,你可以在心里理解,但不要总是说你全部理解。因为你知道,你关上了别人原本想为你打开的一扇门。
当你遇到不同的想法时,首先抛弃你已经知道的,从零开始完全谦虚地学习。
第五个境界,化繁为简
当你学得越多,学得越深,知道的越多,过去零碎的知识和片面的观点就会烟消云散,一切都可以融合在一起。
这时,当我们遇到过去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相互推想。有了中心思想,把事情简单化,感受一两句。
古今大哲学家、大圣贤,一两句话就能说明一切。爱因斯坦发现,计算整个宇宙的能量守恒只是E=MC ^ 2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
越看真相,越无话可说。相反,初学者的专业术语更多。
第六境界,运用自如。
学了茶到这个程度,我们就不再谈什么是丰富了。
大事可以说是小事,小事可以忍而不言。不要喊,其实是指导别人学茶,甚至是劝你。
以乐于学习的态度对待愿意学习的人,以乐于学习的态度对待不愿意学习的人。
第七境界,下山
学茶的旅程就像爬山。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显得矮矮的。很有趣,但很难取得进一步的进展。
山顶没有路,怎么办?下山去。
我已经尝到了这次旅行的酸甜苦辣。在山顶上我还能错过什么?以为自己是高手,是自满吗?看着像自己这样的初学者,感觉好吗?
不是和佩露不一样。真的是傲慢和自满。如果你不想要,我们下山吧。
第八境界,人生茶
学茶的旅程到此结束,但你忘了自己学茶的初衷了吗?茶的图片嘴巴别扭,要求高,讲究排场。这不是你应该学的。
俗话说:棋、书、诗、酒、茶、米、油、盐、酱、醋茶。
这两句很多人都知道,但为什么前后有两句,只有茶,却很少人知道?
因为只有茶,可以高也可以低,可以入禅入世贸。但凡人终究不是和尚,一味追求禅茶是不正确的,所以活茶才是学茶的终极回归。
佛说:父母是佛,服父母就是服佛。学茶也是如此。用心泡一杯茶,送给父母亲戚朋友。这是学茶的最高境界。
标签: #千日红茶 #罗汉果花的功效与作用 #碧螺春原产地
相关文章
2022-06-29
2022-06-28
2022-06-26
2022-06-25
2022-06-23
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