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书法,千日红的功效与作用
2023-04-16
白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用开水泡茶有害
许多人认为酿造茶叶不宜用沸开水,理由是高温可以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c,尤其是维生素c含量较丰富的绿茶更不宜用沸开水冲泡。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科研人员曾对茶汤中维生素c的稳定性做过专题研究,他们发现,容于水中的维生素c在100时10分钟即被破坏掉83%。但用沸开水冲泡茶叶并不会大量破坏维生素c,这是因为茶汤中的维生素c是比较难以分解的,其较为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茶汤中含有较多的多酚类物质,它们能与铁离高碎子、铜离子等相互作用,从而抑制了维生素c的分解。高温故然可破坏维生素c,但在茶汤和白水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破坏程度是有很大差距毛峰茶产于的,人们的误解正出于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从另一方面看,用沸开水冲泡茶叶,既能使茶叶的香气更多更快地散发出来,又能使茶叶中的水浸出物溶解得较多(如咖啡咸和茶多酚等物质),使茶汤滋味较醇和爽口。所以,合理而科学的冲泡方法当是第一道茶汤用沸开水冲泡,冲泡时间以5-10分钟为宜,此时的茶汤品质(指品尝价值和营养价值)较好。
寿宁斜滩镇种茶有600多年的历史。据记载:明代宣德年间(即1416—1426),张姓最早从浙江丽水迁徙斜滩定居,就在张家龙岗劈草炼山、垦复坪地,并从邻近的福安坦洋和政和等地引进茶苗,大举种植茶叶。此后随着卢、何、周、郭诸姓家族大量迁移斜滩聚居,他们相继在镇区周边山场开发垦植茶园,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史料记载,明弘治至万历(1488—1599)的百年间,斜滩东起车岭、西临印潭、南与凤阳接壤、北至水北,方圆三十几公里的座座荒山变成茶园,满目青山一片翠绿。茶叶成了斜滩历史上最为大宗的农业土特产和贸易商品。
明、清时期,斜滩主村就已有加工茶叶(主要为初制毛坯)的作坊,至十九世纪中叶,斜滩的制茶业亦十分发达。鼎盛时期的1932至1936年,镇域所在地即开办有茶行24家之多,从业人员3000多人从事茶叶加工与茶叶购销活动。斜滩的茶商与福安、赛岐、宁德、福州、温州、上海和、、东南亚等海内外有茶务贸易往来,每年均产箱茶上万箱(每箱25—30千克),多半经由赛岐或三都海关出口,畅销海内外。
二十世纪初期,斜滩镇的茶叶销售已十分活跃。据当地爱国归侨卢少洲先生著的《椰凤蕉雨忆南洲》一书陈述的,斜滩旅外乡贤志士无不关心家乡茶叶。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斜滩籍旅外知名人士、时任福建学院院长的郭公木先生,上海市副市长的何宜武先生与在三沙海关任职的卢少洲先生和当时的海军总长萨镇冰交情甚笃,他们馈赠给萨公10箱斜摊产的“坦洋功夫”茶,萨公品赏后赞不绝口,视为佳茗珍品。在他出国巡访东南亚诸国及港澳期间,他把斜滩的“坦洋功夫”茶精装成珍贵礼品随带出访,分别赠送给各国军政要员或友人,使斜滩茗茶声名大噪,备受青睐。此后,斜滩商贾云集、购者如林,销路广阔。
但在抗战时期,外商航运中断,国民党官僚资本作祟,买空卖空,通货膨胀,币值日贬,茶景日渐萧条。1945年日寇投降,斜滩茶叶生产开始复苏,价格回升,对外茶叶贸易又趋活跃,商业再度兴盛,斜滩作为闽东、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的地位依然。
斜滩茶文化历史悠久。斜滩人嗜茶成性,视茶如命,接客待友都离不开茶。
斜滩人爱茶成风,茶文化在民间也显得特别独特。尤其是畲族男女,他们至今还流行着唱茶歌、说茶事、以茶传情、以茶抒怀的习俗。
标签: #福今茶业 #普洱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茶叶新闻 #杭州径山茶 #冰岛位置
相关文章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
2023-04-16